首页 >新闻资讯 >国家政策

全球绿色企业200强中国独占鳌头

发布时间:2017-05-09  

全球绿色企业200强中国独占鳌头

  
  来源:科技传媒网     发布日期:2017-05-09
核心提示:报告指出,中国公司继续在新版绿色能源和技术200强企业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中国上榜企业数量的减少与中国企业清洁能源业务上的收益下降关系不大。
  中国公司继续在新版绿色能源和技术200强企业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该榜单涵盖了生物燃料和蓄电池等多个产业。这一成绩反映出中国在日益壮大的清洁能源经济中的全球领导地位。
  
  这份全球绿色企业200强榜单由 As You Sow和Corporate Knights两家公司于2月21日发布,其中有71家是中国公司,超过总数三分之一,几乎是上榜美国企业(41家)的两倍。日本企业上榜20家,位居第三。
  
  中国企业中的两只“领头羊”分别是生产风力发电机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这表明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投资已经开花结果。
  
  英国则只有两家企业上榜,分别是排在第9位的公用事业公司SSE Plc和排在161位的戴乐格半导体公司。
  
  Corporate Knights机构总裁托比·希普斯是绿色公司200强报告(简称报告)的作者之一。他指出,鉴于中国股票市场规模只有美国的一半,清洁能源企业取得的成绩的确令人惊叹。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情况(单位:万亿)
  
  数据来源:彭博新能源财经相关研究
  
  该榜单于2016年启动,被视为“碳排放潜力200强企业”的反面。后者是针对化石燃料企业拥有的化石储量中碳含量的排行,而榜单上的企业都遭遇了资本撤离。排名是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制订。
  
  自从2015年12月《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就掀起了一场撤资运动,从高碳经济中撤回了超过5万亿美元的资产,而且未来五年还将继续撤资。
  
  西门子在绿色企业200强中名列榜首,榜眼和探花分别是丰田和施耐德电气。其他排名靠前的企业包括江森自控、松下、 维斯塔斯、庞巴迪菲利普斯、艾默生电气、Dong Energy(丹麦)、新疆金风科技、特斯拉、第一风能太阳能和三星。企业上榜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加拿大、韩国、瑞士、丹麦和西班牙。
  
  报告指出,绿色企业200强的前三名总收益为3550亿美元,其中1030亿美元来自低碳经济,这说明大型跨国企业继续垄断清洁能源利益,且这一趋势明年会进一步强化。
  
  尽管风能和太阳能企业在中国的绿色收益中居于领先地位,来自各种技术领域的新加入者也在不断涌现。从近期看,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发展的驱动下,生物燃料和蓄电池将吸引大量投资。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经济发展,并向其所在地区提供能源。未来将有更多技术融入这一趋势,包括地热能和太阳能热力发电。”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的彭澎如是说。
  
  尽管中国企业的收益保持稳定,但上榜企业的数量却从上年的77家减少到71家。
  
  报告作者解释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的减少与中国企业清洁能源业务上的收益下降关系不大。这71家企业的总清洁能源收益为432亿美元,而在去年8月的榜单上为437亿美元。”
  
  绿色企业200强与标普1200强收益对比
  
  数据来源:彭博社(2016年8月15日至2017年1月31日回报率变化数据,数据以美元为单位)
  
  那么中国上榜企业数量的减少是否说明其市场份额相对于美国和欧盟企业有所下降呢?
  
  对此,报告作者希普斯和As You Sow机构总裁安德鲁·比哈尔说:“这很难说。从收益来源的地理分布看,一些美国和欧洲公司(如哥美飒)2013年到2015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汉能控股等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收入也在稳步增长。”
  
  可以确定的是,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推动低碳经济加速扩张,已成为趋势。
  
  格兰瑟姆研究所和“碳追踪者”组织的研究发现,到2040年太阳能将占到全球电力市场的29%,而天然气的市场份额则仅有1%(但埃克森公司则认为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中的占比只有11%)。
  
  同一份报告还指出,2035年电动汽车在公路交通市场上的份额将约为35%,而煤炭和石油需求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天然气需求也将受限。
  
  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中央政府政策和法规的有力支持。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融资增加到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比世界投资第二多的美国多出近73%。
  
  在 “十三五”规划中,中国设立了碳强度比2015年下降18%的宏大目标。
  
  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寻求海外发展机遇,它们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在没有国内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彭澎说:“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国际市场。”